close

 

最近看了伍迪艾倫
(Woody Allen)的新作<Cassandra
[i]'s dream>(卡珊卓之夢),一齣情節劇”(mélodrame)的佳作。

 


以前對伍迪艾倫的印象,就是絮絮叨叨的台詞、男女都會的戀曲、無關痛癢的黑色幽默。近幾年,這位老頑童卻積極地編寫一些類似
藍色蜘蛛網劇情的情節劇 (<Match Point>-<愛情決勝點><Scoop>-<遇上塔羅牌情人>)

 

本質上,他的風格是依然是用絮絮叨叨的針鋒刺破中產階級虛構的美夢;但近期他加入的一些類似社會新聞的劇情,更凸顯了當今社會越來越腥辣的口味;彷彿我們不用人死、奇案,無法襯托出社會的荒謬。

 

當老頑童將故事背景從美國搬演至英國時,也更加深了階級制度埋藏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結構裡,也許是消失布爾僑亞階級最後遺留的虛構謊言。
<Match Point>
中費盡心思混入英國上流社會的青年可以不擇手段,
<Scoop>
中的俊帥富商可以任意殺人,
到了
<Cassandra`s dream>
裡,兩兄弟為了得到舅舅的資助,
可以不問原因,執行謀殺計畫。
前兩者,我邊看邊覺得是一種"虛構"的奇案,
懸疑氛圍的鋪陳反而讓在銀幕前的我覺得荒謬與不真實;
它們對我來說是一場戲,作給愛看戲的觀眾看的。
但後者,伍迪艾倫對人性的描寫和演員精彩的表演,卻讓觀眾有了感受的部分。

 

電影描述兩兄弟(伊旺麥奎格Ewan McGregor與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飾演)
哥哥繼承父親的餐廳事業,但一心想在外立業;
弟弟是好賭之徒,在運氣來與去之間,最後負債
90000英鎊(約台幣三百六十萬)

哥哥在一次旅途中結識了一位女演員,為她的知性與附庸風雅的性格深深著迷,
不惜砸下重資吸引她的關注。
於是他們分別向舅舅求助,然而舅舅卻也有一要事託付給兩兄弟



 

故事真的很芭樂
但伍迪艾倫細節性的描寫,與相關事物對照之下讓整個故事生動了起來;
例如弟弟不是一夜負債,而是在牌桌與賽馬場上與自己的直覺搏鬥,
對照哥哥想在外立業,卻一直在考量資金的狀態;
兩者都是一種賭博,卻是對賭博兩種個性的描寫。
劇中一直重複一句台詞
:”這就是你的機會,錯過就錯過了。

這宿命論的台詞反覆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
但我們說出來的時候是煽動、鼓勵、還是一種慰藉呢

男人們都有一種營造家庭的夢想
一個被滿足的美麗妻子、一棟安居的房子、和樂的子孫,
但我們從來沒問過
:”為什麼我要有這些?”,或是有了這些我就能滿足嗎
?” 
我並不是反對這些美夢的編織,
而是問題應該問地更仔細,並且繼續將問題問到底為止;
而不是定了目標,不加思索拼命向前奔去,最後交給命運和機緣決定。

 

劇中角色不斷呈現自己虛張聲勢的堅強,與無法解套的懦弱;
這樣交錯矛盾之下,人性才能完整地呈現。
伊旺麥奎格對於角色完整營造的表現,和令人驚訝柯林法洛的細膩表演,
填補了灑狗血劇情中一些真實的情感。
伍迪艾倫在劇本中對於角色刻畫隱藏在不經意的細節中,
像是兩兄弟的母親一直挑剔丈夫並沒有弟弟的成就,
卻在餐廳營運之危願意伸手幫助他完成夢想。
這些角色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不是被批判的社會符號,
我們看到了他們的矛盾,也見識到了人性複雜的紋理。

 

情節劇,主要就是針對人物在情節中"衝突"和"解決衝突"的描寫。
有時候對於事件的刻劃
(衝突的建立與合理化,鋪陳與導向結局)
太過刻意,
反而會失去對人複雜的描繪。
所以,人物變成了不可理解的執行者,或是自作自受愚蠢的人。

舉個例子,
<Before 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
(<
在魔鬼知道你死前>,菲力普西蒙霍夫曼與伊森霍克主演
)
在劇情中陷入了刻意描寫人性
的陷阱。
劇情一樣是兩兄弟為了錢要進行一宗罪行,
只是他們要搶劫的卻是自己父母的珠寶店。
在搶劫中,他們的母親中彈身亡。
兩人卻得背負著謊言、罪惡感、生活的壓力解決他們的困境。


 


電影前
30分鐘就清楚呈現了角色的困境,之後兩小時的描寫都是角色的心理衝突。
我們目擊角色陷入自己鋪陳的陷阱,卻被迫融入他們的掙扎之中。
劇情對人性描寫是一種可能性,但我們不能強迫觀眾陷入這種可能的心理定論中;
它還需要一些客觀因素,而不單純地只是角色的心理描寫;
要不然,故事真的會變成一種與我們生活一點關連都沒有的事件,
而不是可能在我們身上發生的事件。
而我不能理解地是為何好萊塢還要複製一個有特寫和誇大虛構心裡描寫的
desperate housewives?

 


文章提及的兩部電影都涉及到了情節劇的始祖
---希臘悲劇。
去除掉神諭、時代性、經典性之外,
希臘悲劇對現代觀眾而言都維繫了一種
寓言性

父子仇恨的男人宿命似乎也可被現代故事援用,
只是寓言也提供了複雜人性的描寫,觀者必須認同才能感受其威力。
古希臘劇場的觀眾並不是為了嗜血,才需要下猛藥進行道德教育,
而是為了脫離社會的制約性,
走入劇場進行
淨化”(catharsis)
,紓解對人性衝突的矛盾。
然而,在我們現在隨時可見血腥的世界裡,觀眾需要如何的淨化過程呢
?

 

 

 

 

 

 



[i] 希臘神祉,特洛伊的公主,女預言家。英文字譯有凶事預言家之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ah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